孤獨的SSCI期刊編輯需要你的關注|「出版社真相」連載之二
文/何堂
圖/Esther Wong
先前講過我們編輯部的故事,其實編輯部裏還有一位同事特別與眾不同,大眾讀者一般都不知道他的存在,他的工作很有價值,但是提了你也未必感興趣⋯⋯
這位編輯也承認,無法跟大眾分享這份工作帶來的樂趣,使他感到分外孤獨。
有興趣分享這份孤獨,請看下去吧。
------分隔線------
------我迷失在.* 這場_×°學術遊戲------
【先不要關掉!冒住沒收視的風險也想說下去⋯】
這位孤獨的編輯名叫Johnny,是我們唯一的學術期刊編輯。他獨當一面,負責本社的跨學科中國研究英文期刊、也是香港唯一關於區域研究的SSCI期刊The China Review。沒錯,除了出版書籍,我們也出版學術期刊,至今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~
我們這一代常用social media接收資訊,習慣了情緒主導的文字、嬉笑怒罵的梗圖,或許難以想像學術期刊是個怎樣的空間。(的確我們很擔心大家看到「學術期刊」就會立刻滑走⋯)按Johnny說,那是一個去掉情緒、極度純粹的學術交流空間。
這個猶如「淨土」的空間對學術界是不可或缺的,學者需要用來發佈新觀點、新研究(畢竟傳媒的空間是留給大眾⋯或者是廣告位⋯),拋磚引玉,成為他人未來研究的基礎,延續及擴大不同範疇的知識。The China Review每年收到過百份投稿,Johnny逐份閱讀(漸漸已練成速讀和精讀並重的好武功!),從中發掘出有潛質的文章,再交給專業評審挑選(行內稱之為peer review)。學術界的明日之星就這樣誕生了!
【悶又有什麼好怕的!】
不是學術圈中人的話,基本上跟期刊就如兩條平行線,沒什麼機會交錯。這也道出期刊編輯的孤獨——當他覺得某些內容很有趣時,也難以邀請大眾進入學術的世界。畢竟用字相對艱澀,如果對那範疇沒有長期而深入的認識,讀者的確會讀得很苦。他明白,學術期刊注定難以得到大眾的歡心。(哭)
看到這裡,可能你想問一句,期刊有必要寫得如此乾巴巴?
身在充斥假消息、假新聞的年代,期刊更需要謹守學術界所代表的專業!文章不能是譁眾取寵、無根無據的空談,因此書寫時盡可能去掉所有情緒。學者需要有組織及結構地證明其觀點,並羅列其他的可能。他可以做大膽的猜測,但需要同時說明其缺陷,讓人無法反駁。Johnny用八字真言概括這種寫法:「四平八穩,無懈可擊」。(妙!)
所以說,你覺得期刊悶?這可是很重要的寫作策略!
【用最安好的距離觀看世界~*(人偶拿着期刊)】
Johnny因學業需要,大學時期已開始看期刊。畢業後,他走進瞬息萬變的新聞世界工作,每天追趕着「新」聞,心裏覺得都是走馬看花;在出版社與期刊再遇,他終於發現何為真愛@V@
期刊就如另一個時空,在這裏不用過份被現實世界推着走,但研究當代中國的The China Review又有一定的時效性,不至於跟時代脫節。讀者與那些議題保持一點點的距離,反而更能以清澈的眼光檢視學者的進一步分析。當然書都有類似的功能,可是Johnny個人覺得編書的歷程太長了,不如期刊適時。
一般讀者可能以為研究成果才是最重要,但這並不是期刊論文的唯一價值。Johnny不諱言有些結果不太創新,甚至很平庸,但可能研究對象或方法很特別、數據很稀有和資料來源很珍貴等等。這些元素都可以啟發更多學者,讓他們踩在前人的肩膀走下去。
期刊就是這樣,比新聞要深入,又比書要迅速,下次再看期刊論文的時候,你會不會想起背後的Johnny們?
- end -
你還可以閱讀更多……
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,提取過往精彩內容
以及: